2024年5月16日,37000cm威尼斯本学年第18期、总第267期学术论坛在学院105报告厅举行,本次学术论坛的汇报者为覃瑞、王洁、武雨和蔡盈盈,指导老师为孙继伟老师。
第一位汇报者是2022级博士研究生覃瑞,汇报的文章来自Advanced Science 期刊,题为“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该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B)数据库,探讨了童年期逆境与端粒长度(TL)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除了情感忽视外,童年期不良经历(身体忽视、身体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均与TL缩短显著相关,并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不良经历累积越多,TL缩短越显著。由于TL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团队将TL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该研究重点探讨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端粒缩短之间的性别差异。性别分层结果显示,在女性中,几乎所有童年期不良经历均与TL缩短显著相关,而在男性中,仅身体虐待存在关联。不良经历的累积得分和身体虐待与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女性中探索了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不规律运动、身体质量指数)和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失眠)在这一关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不良生活方式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精神障碍在这一关系中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虐待。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缩短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联;相比男性,童年不幸的女性更可能有较短的TL。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部分介导了女性中的这一关联,尤其是在身体虐待和性虐待方面。这些发现强调了行为和心理干预在促进有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女性健康老龄化方面的重要性。
第二位汇报者是2022级博士研究生王洁,汇报的文章为来自于Circulation Research期刊,题为“Targeting Mitochondria-Inflammation Circuit by β-Hydroxybutyrate Mitigates HFpEF”。 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超过50%的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正常。随着人口老龄化,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将逐渐成为主要形式。目前,针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的疗法对HFpEF无效,且缺乏特异性药物。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发现,增加β-羟基丁酸(β-OHB)水平可以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改善促炎细胞因子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心肌纤维化。此外,β-OHB通过激活柠檬酸合酶和抑制脂肪酸摄取,下调乙酰辅酶A池和线粒体蛋白质乙酰化水平。这些结果表明,β-OHB可能是治疗HFpEF的潜在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三位汇报者是2022级博士研究生武雨,汇报的文章来自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期刊,题为“Effects of remote coaching following supervised exercise oncology rehabilitation o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physical fitness,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癌症幸存者在参加有监督的运动康复计划后,往往难以维持身体活动水平。本研究旨在评估经过有监督的运动肿瘤康复计划后,开展为期6个月的远程辅导干预对维持身体活动水平、改善癌症幸存者的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患者报告结果的有效性。将来自荷兰大学医院运动康复计划的97名参与者随机分为远程辅导组(n=46,接受6个月的远程辅导)和对照组(n=50,不接受额外干预)。在基线和6个月后评估身体活动水平、久坐时间、有氧能力、肌肉力量、疲劳、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以及返回工作岗位率。组间统计学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用相应的95%置信区间估计6个月后的平均差异。结果显示,6个月后所有结果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在远程辅导组和对照组之间,调整后的每周身体活动平均差异为45分钟,虽然远程辅导组表现出一些益处,但缺乏统计学或临床显著性。远程辅导干预并未显著改善身体活动水平、久坐时间、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疲劳、焦虑、抑郁和返回工作岗位率。尽管远程辅导组的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但差异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探讨对有需求患者的干预有效性。
第四位汇报者是2022级硕士研究生蔡盈盈,汇报的文章来自于KIDNEY INTERNATIONAL REPORTS期刊,题为“Obesity Weight Loss Phenotypes in CKD: Findings From the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 Study”。 患有慢性肾病的肥胖患者减肥可能导致不同的健康轨迹,需要确定其健康益处是否多于不良健康风险。通过检查临床变量的同步轨迹,寻找生理恢复力或脆弱性增加的证据,能够帮助区分减肥表型,如健康减肥和高风险减肥。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CKD和ESKD患者中不同的多维肥胖减肥表型。研究人群来自CRIC研究,从2003年到2008年,CRIC研究招募了3939名年龄在21至74岁之间的参与者,目前的分析仅限于基线BMI≥30的参与者。使用多变量联合潜在类别模型阐明与死亡风险差异相关的BMI、SBP和血清白蛋白变化模式。结果显示,BMI、血清白蛋白和SBP的不同轨迹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具体来说,与体重减轻速度较慢、白蛋白增加、收缩压下降的模式相比,体重减轻速度较快、收缩压变化较小、血清白蛋白下降的模式与死亡风险增加近3倍相关。二次分析发现,与BMI下降伴随短暂或持续FFM损失的人群相比,BMI下降伴随稳定FFM的人群死亡风险较低。因此,体重减轻的速度和程度,以及营养、血流动力学和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轨迹,对于了解长期死亡风险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此类患者具有减肥动机,但减肥尝试应在临床上进行监测,特别是那些体重迅速下降的患者,应评估是否存在生理脆弱性恶化的迹象。
在本次学术论坛中,四位报告者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精彩展示。孙继伟老师针对每个报告内容进行了详尽点评,并提供了许多宝贵建议。此次论坛不仅拓展了参与者的学术视野,也加深了对前沿知识的理解,收获颇丰。本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